4)第52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_国姓窃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过去五年里起码又堆积了十几项,

  什么反射式望远镜、潜望镜,八十锭小宛纺纱机,砸棉机,改良式的手摇缝纫机、初代脚踏缝纫机……朱树人都数不过来了。

  大明朝廷在看到“科教兴国”的希望后,对南京大学和大明科学院的支持力度也变得更大了,同时还开始琢磨另外两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就是准备酌情允许各省自筹经费、设立每省一所理工科大学,就比照南大的办学方式。

  于是,在过去三年里,大明在各省的科教筹备方面,下了不少力气调研和预热,进行人才储备。

  可惜因为理工科人才的绝对数量还是不够,最终只能暂缓,改为分成几个小步骤走。

  第一步就是立刻进行南京大学的新一轮扩招,这事儿是从小康十八年、也是南大建立的第十一年开始的。从此,南大的每年录取人数,从原本的每年600人,进一步一次性扩充到1500人。

  不过扩充之后,也附带着一个待遇降低,那就是以后南大的毕业生,将不再按照举人待遇侯选派官。

  换言之,“读完南大也有机会做官”的待遇,到南大的第十届学生为止,以后就没这种好事了。

  扩招之后学生含金量会迎来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将来到地方上去进行科学基础教育工作,把数理化教育变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从600到1500这扩招的900人,里有一半入学分数最低的,将来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师范生”培养,必须送到地方上教书。

  而如今虽然还没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学,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种中学级别的新学学堂。

  目前先做到每个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学,教导进入大学以前的基础数理化知识,也教传统文学哲学。

  最终的毕业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初中二年级数学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学和生物常识。

  而这一项工作,从小康十八年开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经初步完成了。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综合型中学,招生规模都在数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苏州、南昌、武昌是全国建中学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时,他们已经有学生学到三年级了。

  这几个省份原本就最重视文教,朝廷给了政策后,地方乡绅第一年就疯狂积极响应、自己踊跃捐钱把中学建起来了。

  而广州、成都、重庆、北京、开封、济南、福州稍晚一些,它们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综合型中学,如今有了二年级的学生。

  剩下其他相对偏远或穷困一些的省城,最后也赶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学建立起来。

  哪怕钱少没人捐,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大不了先减少一点招生规模。分配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