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九十七章 出事了_明末锦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谢谢书友“paladinlong7”的捧场!)

  明代的水稻亩产量并不低,根据据明末清初桐乡的经营地主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记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也就是说普通水田一年两熟,一季稻产量为三石,二季稻产量为一石半,所以普遍来看南直隶的亩产量在三石左右。

  明代三石折合后世的计量单位应该是二百八十多斤,也就是说一亩普通水田每年收入应该是三百斤上下。同时明代赋税也不高,就是太湖流域赋税最重的苏松二府,每亩地国家收的正赋只为七升多一点儿,也就是赋税比在百分之二到三之间。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还有费这一块,除了正赋,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额外开资,比如说雇佣粮长收税的费用、粮食运输的费用、路途上损耗,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摊牌,什么县里要修河堤了,镇里要修桥了等等地方性支出,这些都加上就已经占了亩产量的三分之一。还有就是各级官吏的贪污,全都算上每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二都要交税。

  这还是正常年景,如果碰到水旱绝收、朝廷打仗,当官的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没钱交税就牵你家猪、卖你家房子,如果最后房子都没有那就卖你的老婆女儿。所以明朝中后期才有大批的流民流动于各省之间,完全是被朝廷逼得没活路了。

  杨宗简也是老官僚,知县知州都当过,自然知道基层是什么情况。现在看到尤老爷这副神态不免起了兔死狐悲之心,叹了口气安慰道:“尤老弟,本官也没办法,这都是皇帝的旨意,你还是督促令郎读书,中个进士才是正道!”

  朱宏三规定举人可以减免二百四十亩正赋,但是进士没有这个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成了进士,那才是真正的全家免税。

  尤老爷哭丧着脸说道:“多谢大人的提醒!”

  杨宗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剩下的就是实地测量了,尤老爷请安排人带我们去吧!”

  尤老爷派出家丁,带着工作队的衙役赶奔自己的土地。去实地测量这种粗活大老爷是不去的,杨宗简将自己手下分为三个小组,正式开始清丈土地。

  杨宗简在陈选的陪同下回到镇公所,坐在大堂上等候消息。一会儿的功夫去清查尤老爷家的小组回来了。

  为首的书办来到杨宗简面前躬身说道:“回杨大人,尤俊昂家皇册上记载水田二百六十五亩,桑田五十四亩,但是小人实测水田四百一十八亩,桑田一百六十亩,超出甚多!”

  这些都在杨宗简预料之中,那个尤地主瞒报了一倍,这还算是好的。杨宗简这一年在苏州各县最多碰到瞒报十倍的,不过那个倒霉的家伙已经移交锦衣卫法办了。

  杨宗简听完汇报后点了点头,他并不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