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九十六章 明末财政危机_明末锦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在这个时候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会危及生命。不过朝廷的统治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农民打一石粮,交给朝廷的赋税达到八斗。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借贷,已经无法生存。交不起税,就得卖儿卖女,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流亡。宣德时,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余万户。天顺成化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防止农民的流徒,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发展为武装的起义。

  当年朱元璋因吃不饱去当了和尚,还是无法生存,就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具有讽刺的是,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没有到来,不过几代人的时间,他的后代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亡生活。流民,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他们没有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下的自由民,而是成为起义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土地兼并严重的湖广、福建、江西,税赋较重的浙江、四川、山东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起义。

  明中叶的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使得明朝政府在嘉靖初年不得不在政治上作一些适当的改革,实行了减轻租银、整顿赋役以及抑制宦官、裁撤锦衣卫校尉等等措施。

  但是由于贪污的盛行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造成明朝财政的困难,政府“每年所入二百万之额,不能充所出之半”。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隶、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银四十万,叫作“提编”。以后又出现了箕敛、派括、算税契、折民壮等等加派的名目。豪绅地主有特权免赋免役,贫苦农民的生活更加痛苦,流民更多,起义更繁。明朝到此时,已是风中柳絮,飘摇不定。

  在明朝面临即将危亡的时刻,历史给朱家王朝一个机遇,把一个叫张居正的人推上了政治舞台。作为一代名相,张居正爱美女、尚奢华,看上去,全没有明代名士的气节。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文字中,也看不出文章大家的风味,倒是有实干家的意味。张居正一生功勋,首推改变赋税制度的“一条鞭法”,使得明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现在朱宏三在江南推行的新法,也不过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加强版而已。

  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把各乡各里应交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