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2章 兵困京师 二更_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兵部尚书,他跟御马监的太监高起潜一样,是主和派的人物之一,崇祯皇帝非常器重此人。

  器重到哪一步,数年前,杨嗣昌的老爹杨鹤因剿贼不力,要被开刀问斩,因为杨嗣昌的辞职要代父受罪,崇祯皇帝立马改变了主意,不但不杀杨鹤了,反而百般安慰杨嗣昌,要他好好干,千万不要辞职。“得卿,相见恨晚!”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可见一斑。

  现在杨嗣昌的政敌少了一个卢象升,主和派明显占了上风,去年鞑子们撤退以后,主和派更加振振有词。

  主和派主要是对大清也就是对鞑子主张妥协求和,而对农民军,也就是所谓的流贼血腥镇压。他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荡寇。而且他这三点,有先后顺序,以前两条为最。

  崇祯皇帝如获至宝,一一答应。在这种思潮的操纵下,崇祯皇帝竟然颁下诏旨,扩充兵马十几万,但是国库亏空,国家现有的军队粮饷都发不下来,再扩充十几万,没有钱粮怎么养兵?崇祯皇帝只好向老百姓摊派,开始增加练饷和剿饷。

  在这种情况下,还向农民增加赋税,崇祯皇帝这一策略,无异于作死之举。

  把皇上忽悠的接受了自己的策略,杨嗣昌当然高兴,接下来开始进行他的第二步计划,那就是全力剿贼。

  为了剿贼,他和总理五省军务的熊文灿研究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所谓的四正,即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地巡抚分剿而专防。六隅即延绥,山东,山西,江南,江西,四川,六地巡抚分防而协剿。

  这道奏折呈上去之后,崇祯皇帝更加赞许,立即责令实施。

  杨嗣昌就开始调兵遣将,把陕西总督孙传庭调来,把三边总督洪承畴也调来,左良玉,高杰,贺人龙,曹变蛟,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全部率部随军出征,另外还把山东总兵刘泽清调往河南。

  总之这一番调动,把京畿周围的精兵强将全都调到了山西,河南,湖广江淮等地,张网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去了。

  这才造成了京畿一带的空虚,正好这个时候,皇太极御驾亲征。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落到崇祯的龙书案上,可是天朝大国竟然无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响应的很是寥寥,来勤王的兵马还没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认为杨嗣昌更是难辞其咎,他身为兵部尚书,不得不说话了。

  杨嗣昌心里话我的陛下,这有何难呢?我们既然采取的是对鞑子和而不战,攘外必先安内嘛。现在到了事头上,就按这个策略办就行了,有什么可着急的呢?派人跟鞑子谈判,给他们一些好处,要地盘给地盘,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牲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