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二章:朱元璋对朱允炆突来的关心_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简单几句,说明古代农民的种田,根本不是后世的人可以想象的。

  没有后世的除草剂,化肥,机械耕种。

  大明的农民,只能全手动的精耕细作。松土,除草,浇水等等,一系列下来,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第二天重复如此。

  能够亩产三百斤,那叫良田,下等田不过二百斤左右,而且这只是原粮,手动加工成大米后,更少。

  并且,这还是南方,水利丰富发达。

  北方就更惨了,没有精耕细作的条件,大部分亩产百斤,加工后的食粮,可能就七八十斤的样子。

  这还是风调雨顺,才能有这般富足的日子,交了税收,能吃个饱饭。

  随便遇到什么灾荒,比如蝗灾,旱涝等,基本上日子就没法过了。

  只能成为难民,四处乞讨,饿殍遍地。

  沈溍算是耕读传家,对于农事极为了解,自然明白甘薯,土豆,玉米最大的用处在哪里。

  不是它的亩产有多高,而是在于种植。

  只需要挖个坑,把粮种埋下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照料,就能自己生长。

  在不影响稻田的情况下,哪怕亩产跟水稻一般,亩产两三百斤,那又如何,至少,大部分的百姓,不至于饿死了。

  荒地的利用,才是这些作物最大的优势。

  很多农民活不下去的原因,便是在于没有自己的良田。目前来说,基本上有几亩良田,勤奋努力些,小日子都能过得下去的。

  且每年或许还能有不少的富余,哪怕遇上灾荒年,也能过活。

  可是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继承。

  大明土地进行过二次分配大部分地区都还可以。

  只是如今也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

  比如明初,一户人家是被分了几亩地,但古代鼓励人口生育,基本上每年都在造娃。

  随着子孙越来越多,这几亩地就不够了。

  由于受限于工具,良田还真就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人后代的不少子孙,便从出生开始,注定没有土地耕种。

  现在的大明,这等人口危机,已经逐渐开始上演了。

  所以目前来说,番薯和土豆,玉米的出现,尤为重要。

  大明皇宫,御书房内。

  “蒋瓛,你来帮咱捏捏着肩膀,有些酸疼了。”

  朱元璋扭了扭脖子,长时间的批阅奏疏,让他的颈部已经有些劳损,便对着蒋瓛说道。

  蒋瓛闻言,立即上去,对准陛下颈部的穴位,开始轻轻的按捏起来。

  作为贴身侍卫的蒋瓛,武力是一方面,高超的按摩手法,那也是必须要学会的。

  不过作为大内高手,蒋瓛对于穴位的把控,极为熟悉。

  只是稍稍几下,朱元璋就感觉到自己的肩膀舒缓了许多。

  “陛下,如今天色已暗,要不要先吩咐光禄寺准备晚膳。”蒋瓛见陛下不再处理奏疏,便小声的提醒道。

  当然,这或许跟他肚子也饿了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作为武人,饭量要大很多。

  朱元璋靠在椅子上,半眯着眼睛,听到这话,便随口问道:“咱安排到大孙那边的厨子,可曾学成归来。”

  “可能还需要几日功夫。”

  朱元璋闻言,微微皱眉,对于光禄寺这些厨子,他算是吃腻了。

  年纪大了,饭量也没以前那般大了,胃口差了,对于口味也越发讲究起来了。

  “安排光禄寺那边,做些清淡些的,别总是大鱼大肉,吃得咱烦躁。”朱元璋吩咐道。

  “是,陛下。”

  朱元璋说完,身子微微一动,蒋瓛立即缩手,明白陛下要起身了。

  看着外面的黄昏,朱元璋坐了一天了,便想着出去散散步,活动一下。

  门口,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随时候着。

  蒋瓛便将陛下刚才的吩咐交代刘和。

  正当刘和准备亲自去光禄寺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道:“对了,咱孙儿允炆,最近都在干嘛呢。”

  对于朱允炆,朱元璋的心里目前还些复杂的情感。

  毕竟说好给他的皇位,现在又不给他了,总是会生出几分愧疚。

  “禀陛下,允炆殿下此刻应当在东宫读书。”

  刘和立即回道,用词也改了。

  正常来说,现在宫里对朱允炆的称呼,都是太孙殿下。

  自从出宫见了朱安后,刘和心中就明白。

  这大明未来的皇帝,大概率是轮不到允炆殿下了。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