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5章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治黄是个大课题,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明天再给你讲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了解一下黄河。”

  又要讲课了吗?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我这就去大善堂,找黄河有关的书籍。”

  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

  也难免有些激动。

  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上下命令,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

  自己被监视,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才需要担心。

  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

  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

  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

  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都有极大的启发。

  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

  不过即便如此,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他的预估。

  足足用了两天多,才梳理好。

  这期间,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还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还没批复,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

  以前不论谈任何话题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