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2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对徐达的疑问,朱元璋没有说话,而是再次递过来一个方案。

  徐达心道,果然已经有了万全的计划。

  以陈景恪的布局能力,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让我看看,他如何摆平文官的。

  翻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越看越就是震惊。

  即便猜到会有好办法,但也绝对没想到,竟然又是一个不亚于军改的大计划。

  不是涨俸禄。

  虽然这次俸禄涨的有点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当官的没几个是靠俸禄活着的。

  俸禄优厚,解决不了贪腐问题,只能让清官的日子好过一点。

  所以单纯涨俸,是没办法让百官同意军功爵制的。

  因为军功爵制触及到了根本利益问题。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乡官的设立。

  这份方案里规定,大乡乡令为八品下,中乡乡令为正九品,下乡乡令为从九品。

  大乡和中乡设主簿一名,比乡令低一品。

  一次性增加了一万多朝廷命官的缺口,是对文官集团质的壮大。

  再加上涨俸,这个实打实的眼前利益,足以抵消军改带来的争议。

  只要朝廷声明,两个改革同时进行。

  要么都改,要么都不改。

  那么文官集团还会反对军功爵制吗?

  不可能。

  如果他们敢反对,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的。

  一万多空缺职务,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徐达震惊。

  他看的更深,想的更多。

  单纯的设立乡官制度,对朝廷来说,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改革了。

  可在这里,也只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乡官的设立,让朝廷的手直接伸进了乡村,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

  改变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这项制度还能和军改配合,让军中退下来的老卒,去乡衙门担任职务。

  既安置了老卒,又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还顺带又给了宗族势力一击。

  如果这些老卒只是普通的队伍兵,即便分到衙门为吏,也会被乡令压的死死的。

  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可是别忘了,军改以后,很多老卒是带着勋位退伍的。

  虽然他们进入乡衙门为吏,还是要听乡令的指挥,但也不至于被压的抬不起头。

  又起到了文武相互制衡的作用。

  再想到之前的宝钞新政、黄河改道、迁都等等。

  陈景恪是真的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给玩明白了。

  等他看完,朱元璋笑道:“天德,你觉得这个计划如何?”

  徐达放下方案,叹道:“厉害,你这个公主嫁的值。若不是我女儿年龄还小,都想和你抢女婿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好伱个徐天德,竟敢和咱抢女婿,真当咱好欺负不成。”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主要是军改怎么实施,徐达又该如何配合等等。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