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1章 外面的世界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来到乾清宫,恰好碰到朱元璋和朱标正在接见赵秩。

  俩人进来后就站在一旁,旁听他们的谈话。

  主要是赵秩介绍一路上的各个国家:“……天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目前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的德里苏丹国,中部的毗奢耶那伽罗国,南部的潘迪亚……”

  “当地多信仰一种名为身毒教的宗教……”

  身毒也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

  朱元璋打断道:“天竺不是佛国吗?”

  赵秩解释道:“佛教曾经在天竺北方盛极一时,但很快就没落了,现在只在一小块地方传播。”

  朱元璋很是惊讶,没想到佛国竟然无佛了?

  见皇帝不再说话,赵秩才继续说道:“……天竺普遍采用一种叫种姓制的统治方式……”

  “身份地位天生决定,终生无法改变……”

  “高种姓和低种姓不允许通婚……很多地方的低种姓,甚至不允许用手持刀。”

  朱元璋本来想说,这和北元给人划分等级不是一样的吗?

  听到后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北元虽然给不同的人群划分了等级,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能力,处在低等级的人可以做官,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相互之间通婚也很正常。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很少会有人把这个挂在嘴皮子上。

  反倒是贫富之间的差别,更加的普遍和直观。

  一等人没钱,在四等人面前照样啥也不是。

  天竺的种姓制度,更加的森严和残酷,双方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天堑。

  可以说,高种姓没有穷人,低种姓没有富人。

  任何一个高种姓,哪怕沦落到乞丐,在低种姓面前也是主人。

  这时陈景恪插话道:“释迦牟尼就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压迫,郁郁不得志。”

  “苦闷之下悟道创立了佛教,想要打破种姓制。”

  “只是可惜,天竺的统治阶级明显更喜欢种姓制度,最终佛教势力被压缩到几近灭绝。”

  “反倒是在华夏,佛教绽放了光芒。”

  “不过它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兴,还要得益于华夏先贤的改良。”

  “先贤们去除了天竺佛教的糟粕,保留了其精华,又吸取了华夏文化的优良部分,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乘佛教。”

  “可以说,大乘佛教在本质上,已经和天竺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

  赵秩则有些惊讶,这里面很多情况连他都没掌握,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的?

  朱标却质疑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王子吗?应该是高种姓吧?为何还会郁郁不得志?”

  陈景恪解释道:“天竺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大一统过,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只是个弹丸小国。”

  “说起来是王子,实际权力可能还没有咱们大明的一個县令大。”

  “他的才华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施展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