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章 大调整_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是净赚过亿。

  先说国内,由于大量的外来资本侵入,搅得市场就像一锅热汤,那上面已经漂了层厚厚的浮油沫子,所有人都盼着它烧热,沸腾,以便分一杯羹。

  去年全国总票房为33亿,比前年增加6个亿。更难得的是,《投名状》和《集结号》在去年末联手掀起了一波热潮,同一档期内,能容纳两部过2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还是第一次。

  从产业链看,大概是:

  消费理念变化,进影院看片成常态→观众追求大明星、大制作→片方迎其所好,造成电影大跃进→明星身价暴增→制作水准参差不齐→作品数量翻倍,市场繁荣→愈发催动消费。

  而另一条产业链是:《疯狂的石头》→中低成本的喜剧片也能大赚→片方抱着捡漏的心理,却不仔细打磨作品→水准LOB→相当庞大的影迷群体,需求空白

  好处是,娱乐的土壤已然形成,影视圈不再是狗屁倒灶的“文艺战线”和“文艺工作者”,从政府到基层,都真正的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坏处是,比如一个煤老板想进影视圈,他敢花一千万请褚青出演,但只舍得花五百万在电影制作上,玩的就是一锤子买卖。

  没办法,行业门槛太低,没有准入和监管制度,谁都可以进来耍。

  再说国外,公司靠文艺片出口起家,小成本高回报,可从2006年起,海外市场对中国文艺片的兴趣正在降低。

  以前连《安阳婴儿》、《香火》都能买个好价钱,现在《夜车》、《金碧辉煌》、《举自尘土》几乎全砸。

  《天狗》的艺术表现力比《盲井》好得多,戛纳影*帝也比柏林影*帝要显得高端一点,结果两部片的海外收益相差无几。

  这些都表明了,再以那种投机倒把的心态去忽悠老外,早晚赔的血本无归。

  而杨凡唠叨了这么多,意思就两个:

  1,不管《画皮》成功与否,拍大片都是公司的必然选择。因为制作成本在增加,不拍大片也会被强行大片。

  2,文艺片在国内外都没有市场,以后投资会愈加谨慎。哦,还有个括弧:(老板任性的时候除外)。

  这些内容非常重要,怎奈get不到大家的点,一半人听得昏昏欲睡。赵丽影正抱着刘师师的胳膊无聊,可下一秒,立马抖了个激灵。

  “下面我说说艺人和经纪人的调整计划……”

  大小姐从不拿稿,张口就来:“公司一向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作品虽然优秀,但数量少,周期长,对演员的消耗太大。我们都知道,艺人靠的就是曝光度,一年一部影视剧,纯属作死。就像丽影,你明年红了,但后年,甚至大后年才有新作品,你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埋怨。”

  “呃,嘿嘿!”

  包子无辜中枪,只能傻笑。

  程颖继续道:“所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