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4节 德国远洋舰队启航_奋斗之第三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体系、希特勒的坚强领导、施佩尔的天才组织能力,这些与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和尚武传统完美结合起来,军备生产飞速增长。随着德意志成为洲际大帝国,以前倍受冷眼的海军成了香饽饽,比如1943年上半年,施佩尔给予海军的钢材达到970万吨,占同期帝国本土和占领区钢产量2900万吨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比日本全年的产量还要多。如此一来,到1943年仲夏,第三帝国的海军经过一年多的卧薪尝胆,像井喷一样发展起来了,早就超过了战前雷德尔秘密制定的“Z计划”。

  1941年前,石油一直都是希特勒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命门。1942年,年产3000万吨的高加索所有油田和中东波斯油田,即全球60%以上的石油资源被纳粹囊括一空,形成巴尔干—地中海—北非东部—小亚细亚—中东—高加索—乌克兰—巴尔干的“石油环形通道”,德国已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建立与帝国相适应的海军的话。

  1942年春,航空母舰“齐柏林”复工,夏天完成了后期制作。同期两艘大型邮船“欧罗巴”号和“波茨坦”号改装成辅助航母。

  “齐柏林”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24500吨,满载排水量:31367吨,拥有双管158毫米炮8座,双管105毫米炮6座,双管37毫米炮11座,单管20毫米炮7座。航速达到34节,以每小时19节的航速,可以续航8000海里。舰载机为战斗机12架、攻击机30架。

  但是,对这三艘航空母舰希特勒却一点也不感冒,当着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面,他讥讽说是家门口的航空母舰,是拉飞机的战列舰。背后他毫不客气地骂海军水面舰艇的主管都是一群饭桶,制造出非驴非马的四不象。他高价买来日本信浓号航空母舰的图纸,高薪聘请日本的工程师,在北冰洋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基地大造航空母舰,在波罗的海造船厂特造巡洋舰,在黑海的几个造船基地猛造潜水艇和登陆艇,在德国的造船厂狠造驱逐舰及其它辅助舰。

  除了开足马力大造特造猛造狠造外,德国在黑海、亚速海、里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及各大内河内湖俘获、打捞了近百艘苏联的大型水面舰艇,巴黎公社号、十月革命号等以红色经典命名的巡洋舰,以喀琅施塔得等命名的战舰和马拉号等战列舰统统改头换面编入帝国海军。希特勒在胜利演讲中大吹大擂准备赠送给“力量源于快乐”组织的几艘旅游船则被改造成大型运输舰。

  1943年2月,标准排水量59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的新型航空母舰“东普鲁士”号下水,两个月后,稍小一点的“南普鲁士”号服役……截止七月底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