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章 质疑与荣耀!_世界第一钢琴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贝多芬奏鸣曲中的一切,正在何深的大脑中快速掠过。

  他在写作他所想写的作品时候,贝多芬的所作所为,全部都出现在了何深的面前。

  何深也同样跟随着贝多芬的步伐,一点一点地了解着贝多芬在音乐上的理解。

  贝多芬跟肖邦不同。

  他并不喜欢说话,不会说出他对于音乐的想法,整个人都显得特别的阴沉。

  在早期作品诠释的时候,其实倒也还好,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所有人说。

  说他可以纯粹靠着自己的稿费,还有演出,不需要其他人的赞助,就可以养活那些没有赞助的音乐家。

  当时,风华正茂,整个人显得无比的锐意进取。

  这很正常,在当时,贝多芬就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一位钢琴家,非常的有名!

  跟死后成名的巴赫不一样。

  虽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在后期被称作古典音乐的旧约,可人家在当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廷音乐人。

  只是给那些大贵族写作品的普通人。

  小有名气,但绝对没有现在名气这么大。

  大到每一位弹钢琴的,都必须弹他的十二平均律。

  要知道,不管什么地方的音乐学院考学,所要演奏的作品,便是一首十二平均律,一首古典时期的奏鸣曲,浪漫时期的乐曲以及练习曲,还有现代派的作品。

  只有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是被严格规定为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其他时期的作品,就算是贝多芬,都没有被强行规定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只能够弹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

  在何深系统中所见到的贝多芬,不管是谁,都无比的尊崇。

  何深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似乎还看到了一些熟人。

  比如说车尔尼。

  车尔尼作为他的学生,跟着贝多芬一起学习。

  看到了莫扎特,贝多芬跟莫扎特两个人都是海顿的学生,只不过当贝多芬遇见莫扎特的时候,莫扎特已经长大成人,将近31岁,两人的交际并不算特别的深。

  贝多芬试图拜莫扎特为师的时候,被拒绝,两人只是当了挚友,后转向海顿拜师学艺。

  只不过在早期,靠近中期的一些奏鸣曲作品的片段中,何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贝多芬与海顿之间的分歧。

  贝多芬,讨厌海顿陈旧腐朽的作曲技法,因此,他决定拒绝继续跟着海顿学习,转向自由创作。

  毕竟,需要学的东西,都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早期中期贝多芬的作品给何深的体验还算不错,等到晚期的时候,就完全是折磨了!

  贝多芬不肯说话,身体又疼痛,耳朵还不是特别好使。

  种种外因的结合,这种主视角给何深的体验,非常不好。

  跟肖邦的那种体验不同。

  肖邦每一次体验,都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肖邦创作这一首作品的缘由。

  而贝多芬在创作每一首作品的时候,他几乎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