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一章京城亚运会的前世今生_四合院之大佬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座体育馆、一座棒垒球场和一座游泳馆组成。北郊游泳馆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游泳馆,建筑面积37589平方米,拥有6128个观众席。1959年的十大建筑之一的工人体育场改建之后,一洗旧颜,作为亚运会的主会场。

  除了所需要的比赛场馆和练习场馆,以及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外,还需要现代化的通讯中心,将信息及时传播出去。1990年,中央电视发射塔建成,总高达405米,超越了市内所有的高层建筑,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塔”。国际转播中心,则是一座13层的综合大楼,设备齐全,食住方便,有“小世界”之称。

  但前世的时候国家穷,25亿的预算,国家仅能拿出亿来,仅占总预算的三分之一,那其他缺口怎么办啊,简直愁坏了头。

  华夏首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体育盛会,全国人民包括海外侨胞都纷纷行动起来,支援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形成了“亚运得人心,人心向亚运”的可喜局面。

  “我为亚运做贡献”,表现在集资活动上,过程尤为感人。这次集资活动影响和范围极广,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从老根据地到经济特区,从海内到海外,争相捐赠者数以亿计。京城亚运会集资工作遍及境外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签约和承诺的集资额超过6亿元的目标。捐赠万元以上的团体达1300多个,捐款最多的团体是全国个人劳动者协会,总计2050万元,为表纪念,组委会特意将木樨园体育馆更名为“光彩体育馆”。捐赠万元以上的个人达110多人,最多的是港岛的霍先生,为此,组委会特别把国家奥林匹克游泳馆命名为“英东游泳馆”。

  在这其中除了霍先生以外,还有不少人也捐款了,1987年,年仅12岁的颜海霞还在苏省建湖县湖中小学读书,平时有读报习惯的她无意中在报纸的中缝上看到了时任京城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号召全国人民为亚运会捐款的消息,那个时候的她还不知道亚运会究竟为何物,只知道自己的国家要举办一项盛会,正在筹集资金。于是,她便将省下的元压岁钱全部捐了出去。

  由于不知道邮寄地址,小海霞便在信封上写下了“张百发叔叔收”,钱寄出后,她便将这件事忘在了脑后。没过多久,颜海霞收到了亚组委集资部的回信,信中说张百发已经收到她的捐款并转交至亚组委。

  三年后,也就是亚运会开幕前夕,建湖县体委的工作人员找到正在上课的颜海霞,问她是不是曾经给亚组委捐过款并收到了亚组委的回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体委工作人员兴奋地拿出报纸告诉她,亚组委邀请她以贵宾的身份出席亚运会开幕式。

  颜海霞作为京城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