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0章 大明周报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出书,通过文社相互交流看法。”

  “这也是为何每到科举时期,读书人就喜欢扎堆的原因之一。”

  “只是出书要求太高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做不到。”

  “文社参与的人太少,影响力太小。”

  “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还能供他们发表文章指点江山,读书人会非常的热情的。”

  事实上朱雄英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方才他只是习惯性的和陈景恪抬杠而已。

  朱标都出来了,他也就正经起来,严肃的道:

  “这周报的影响力太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上面刊登的文章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朱标颔首道:“此事就交给你吧。”

  朱雄英脸顿时就黑了:“那奏疏就不需要我批了呗。”

  朱标一副你想多了的表情,语重心长的道:

  “年轻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朱雄英:“……”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请收藏:https://m.aoyu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